導讀
一、張珺:中國繪畫藝術在中西方雙向奔赴中蝶變升華
二、當代語境下繪畫傳承與創作的思考
三、不懈追求 未來可期
▼
張珺,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陜西省經濟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北京理工大學教師指導專家,海南中和書畫研究院院長。
喜馬拉雅《張珺雜談:一針見血說書畫》主講西安亂彈和西安交通旅游臺文化節目主講。
————————————俊采星馳繪中華——————————
(一)中國繪畫藝術在中西方雙向奔赴中蝶變升華
——張珺訪談錄
長安有畫者
但凡西安人,在心里都想把西安叫長安,無論這長安是漢的也罷,唐的也罷,現今的也罷。西安是西安人的,長安則是人類的。
長安的詩書畫從古至今高絕且不絕,如同連綿萬里山脈,處處皆是高峰,高峰皆為主峰。善畫者數千年絡繹不絕,于是,紛紛競芳斗艷,也能同氣連枝,逐漸形成一脈,謂之長安畫派。
張珺是長安畫派中的第三代畫者。無論是畫是人,都有一派貴公子氣,讓人想起白衣飄飄的初唐。
張珺《富貴大吉》
款識:丁酉張珺
鈐印:張珺之印
形
也許因為長安的山川地理吧,張珺所畫的形,以黑鐵做膽,精悍收斂,脈理森然;用白玉為皮,溫潤晶瑩,水墨暢然;取銀絲劃線,斷續張弛之間,仿若能看到雨打重檐古琴弦動尺八幽鳴,和一柄金鉤在卷簾。
于是姜怡翔說,張珺畫如其人,他知敬畏,畫作條理清楚,一筆一墨皆有說法,如他愛憎分明;他性張揚,作品畫面醒目,處處可見昂揚之氣,如他態度鮮明。具象上看,張珺取法于石魯、王金嶺、張之光,抽象上講,他把畫作拿傳統文人風骨在滋養在精研。
張珺《時著新羽待雨機》
款識:張珺
鈐印:張珺之印
————————————俊采星馳繪中華——————————
(二)當代語境下繪畫傳承與創作的思考
意
一位畫者到底想講什么?如同一位詩人到底想說什么?畫意,意又在何處呢?張珺畫的究竟是什么?
他畫的終究還是長安。
他畫的是青龍寺里的一尾竹,大明宮內的一只貓,通易坊間的一壺酒,明德門上的一片月。他畫的是龍首塬上君子終日之乾乾,他畫的是曲江池畔美眷云鬢之如煙。他畫的是秦嶺、終南山,以及終南山洞,洞里的一位老神仙。
于是趙振川說:看張珺的畫,耳目為之一醒。如見傳統精神之回歸和寫意精神之回歸。張珺對傳統的學習、認識和理解在當代畫家中是少見的,他能以寥寥筆墨將具象事物集中表現出來,體現出他的傳統文化、美學修養和筆墨承襲,張珺讓我看到了未來中國寫意畫發展的希望。
張珺《長聞風唳》
鈐印:張珺之印
理
何謂畫之理?得翻古籍,古籍說不清。在長安就得問吳道子吧,他說,吳帶當風,風就是理。得問韓滉吧,韓太傅說,牛馬神駿,精神就是理。張珺的畫,理又何講呢?
于是郭線廬說:張珺把傳統精髓中的美學元素與新時代人們對美的諸多需求解析、構建、重組在一起,是長安畫派后繼者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的畫面,既見傳統又見時代。
張珺說,畫之道,形是理,意是理,歸根結底,心是理。
我說:哦,原來如此。形、意、理,原來在乎一心。
長安有畫者,散筆如落花。
朝取云中白,暮取云中墨。
持白以做絹,持墨細細研。
千金長安卷,呼卻換酒錢。
周寧 2023年12月19日 于曲江池畔
張珺《大吉》
款識:長安張珺
鈐印:張珺之印
————————————俊采星馳繪中華——————————
(三)不懈追求 未來可期
張珺《雄視》
款識:丁酉張珺畫
鈐印:張珺之印
張珺《龜息》
款識:張珺畫
鈐印:張珺之印
張珺《真國色》
款識:丁酉張珺
鈐印:張珺之印
張珺《鷹石圖》
款識:丁酉張珺
鈐印:張珺之印
張珺《大吉圖》
款識:長安張珺
鈐印:張珺之印
張珺《石榴圖》
款識:長安張珺
鈐印:張珺之印
張珺《猴》
款識:長安張珺
鈐印:張珺之印
張珺《大吉圖》
款識:張珺
鈐印:張珺之印
張珺《梅》
款識:癸卯長安張珺畫梅
鈐印:張珺之印
張珺《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款識:張珺
鈐印:張珺之印
張珺《猴》
款識:張珺畫
鈐印:張 珺
張珺《貓》
款識:張珺畫
鈐印:張珺之印
張珺《兔》
款識:癸卯張珺畫兔于長安平成堂
鈐印:張珺之印
◆繼承中華文化審美基因
◆堅守中國美術文化陣地
【免責聲明】:凡注明 “中國美術大觀網” 字樣的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國美術大觀網”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國美術大觀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美術大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作品內容的實質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或者其他問題,請投訴至郵箱zgmsdg@126.com。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69903.cn/people/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