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環球文化網 北京訊/王紹軍】2016年9月4日下午,孫浩水墨作品展“白駒過隙”在中國美術館5號展廳開幕。孫浩為展覽專門創作的兩件巨幅“史詩性”作品——《海闊天空》和《于無聲處》也將在展廳震撼呈現。兩件作品均為長十多米,縱約三米的宏幅巨制,針對公共空間展示的巨大尺幅和“史詩性”描繪,展現出以孫浩為代表的“80后”一代強調“自我張揚”和“個性放大”的藝術特質,以及藝術家對于“史詩”本質提出的一種“重構”的新方法論:以個人的力量去感知過去,并讓所有的史實逐漸自主歸位。
展覽現場
“人生是短暫的,但藝術是永恒的。”以“白駒過隙”為展覽標題,孫浩不無感慨。作為當代青年水墨的代表,孫浩的近期創作逐漸走向了多元而豐富的面貌,在這些多元面貌的背后則是畫家的個性獨立與自由思考。在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中,以《相濡以沫》為代表的畫作,呈現了孫浩對現實生活的切入和討論,頌揚真摯和樸素的情感,挖掘人性的本質和生命的真實意義。展覽中的兩張巨幅人物肖像,則延續了孫浩在2014年的“青年藝術100”北京啟動展上展示的作品《父親》的探究方向與視覺震撼力,但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放大了寫意的表現張力,將整個畫面有機地組織為激情四射、酣暢淋漓的水墨交響。《東風起》與《紅拂駒》一脈相承但又有所不同,孫浩藉助奔馬的姿態表達和披風的翻卷飄動來增強畫面動勢,給予觀賞者更為激情而浪漫的美好印象,引發觀賞者的浮想聯翩和詩意體會。《紅騎士》結合了“肖像化”的處理以及“史詩般”的氣質,作品向“擬人化”、“寓意化”方向更有力地邁進。
關于孫浩的水墨畫創作,最為大家熟知的是他畫的“馬”。孫浩以“馬”為題材所創作的一系列“肖像”作品,藉助其水墨寫意的扎實功力,既為“馬”寫照塑型,又以“肖像畫”的方式突出了畫面的精神性表達,可謂達到了“形神兼備”。而自《莊周之馬》開啟的“馬”系列的單幅性創制則透露出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幽思”。2014年,孫浩開始畫一些佛像,甚至只是佛像的局部或碎片,以歷史化的破損對應時間的刻度而形成“懷古”,強化了“幽思”的意境,進一步打開想象的空間。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孫浩也將“懷古”的目光投射到了世界文明的傳統之上,以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雕像為母題,不斷挑戰水墨豐富表達的極限。
據悉,孫浩本科就讀于魯迅美術學院,碩士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其作品曾榮獲畢業創作展金獎、“回望中國”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展優秀獎、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優秀作品獎等,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青年水墨藝術家。作為當代青年水墨藝術家群體“柒舍”的成員之一,孫浩不囿于學院和傳統的束縛,在前輩們藝術實踐的基礎上,以自己的視角、態度、智力和實踐努力探索中國水墨的傳承與當代性融合。其作品被魯迅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會、宇辰美術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嶺南美術館等機構收藏。本次展覽將展出藝術家孫浩包括“馬”、“人物”、“雕像”等系列在內具有代表性的水墨作品二十余幅,全面呈現藝術家多樣化的創作方向。
策展人趙力說:“在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低迷茫然之際,在中國當代水墨前途未明之時,我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這樣一位年輕的“80后”水墨藝術家的作品展,正是想要通過呈現這種積極面向未來的青年藝術家的“案例”,來證明給大家看,讓大家看到希望,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努力推進。”本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11日結束。
現場觀眾觀展
展覽現場作品
展覽現場作品
《相濡以沫》,120×97cm,紙本水墨,2013年孫浩為妻而作
《馬的肖像》2016-7,97×90cm,紙本水墨,2016,孫浩作品
【免責聲明】:凡注明 “中國美術大觀網” 字樣的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國美術大觀網”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國美術大觀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美術大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作品內容的實質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或者其他問題,請投訴至郵箱zgmsdg@126.com。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69903.cn/exhibit/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