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源于生活,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創新。創新是勇者的追求,探索是強者的足跡。我的 “平行皴”山水畫新筆墨語言,就是在創新發展的基礎上誕生的。
我畫太行山和武陵山的沉積巖(太古宙和元古宙)是用一捆捆淡墨線、濃墨線、橫墨線、豎墨線、直墨線、曲墨線織出來的。我用排山倒海的線條,表現那激情涌動的群山。有朋友問:“你為什么偏要選畫太行山的石頭?”我回答說:太行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因那里有抗日民族英雄,有郭亮村英雄和紅旗渠英雄,我是借畫太行山的石頭來歌頌太行山的英雄,歌頌太行山的人民。
《風云萬壽山》244Ⅹ488
我畫石頭是因我愛石頭,我愛石頭誠實的品格,還愛石頭頑強的意志,更愛石頭那無私奉獻的精神,盡管它從不言語,卻用鐵臂扛起萬里江山。
《日照山太行春》244×366
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國畫是一個優秀畫種,也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但優秀的畫種也不能停滯不前,也需要創新發展。它的作畫程序,構圖形式,筆墨技法,繪畫理論,評判標準都應該與時俱進,有所創新,有所開拓,才能帶來巨大發展,否則就會被歷史淘汰。遠古時代恐龍很強大,也是巨無霸。由于它沒有與時俱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就真被歷史淘汰了,真絕跡了,我們應該引以為戒。
《清水潤太行》244x366
傳統是一本史書,記載著古人的創新思想;傳統是一棵樹,樹上掛滿了古人的創新成果;傳統是一條路,它在無數創新者的足下無限延伸。
《雄雞一叫天門開》244×488
中國畫傳統和創新,畫壇上爭得沸沸揚揚的,我的觀點是:一、中國畫不是一成不變的。二、中國畫和中國畫傳統都是中國人創造和創新的結果,沒有古人的創新就沒有中國畫和中國畫傳統。所以,繼承中國畫傳統的核心是繼承古人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而不僅僅只是臨摹幾筆古人的筆墨。三、我們堅持“以墨為主,以線造型”的原則,作畫時借用西方的色彩、色調和古人的筆墨也是完全可以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為啥不可呢!
《遠征圖》244×366
藝術家的作品就象廚師做饅頭,不能太實,太實了不好吃,大眾也不喜歡吃。但又不能太虛,太虛了就空,也不受歡迎。板櫈要坐十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巍巍太行山》北京天安門管委會收藏
什么是中國山水畫的創新?我認為畫家在生活中去發現前人沒有發現過的美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國畫家用毛筆、墨在宣紙上做實驗,探索出一種新筆墨語言的形式,這就是創新。如果一個畫家只知道臨摹別人的畫,不思創新,始終在原地重復別人和重復自己,這和一頭拉磨的驢沒有區別。
收藏藝術品本來是個好事,它可讓藏家獲利千倍萬倍,也可促進書畫家的成長。但前些年的收藏市場令人堪憂。有的收藏家不懂畫,不看畫本身的質量,只重畫家的屁股坐的位置,看名頭、地位、拍賣紀錄,誰會忽悠就買誰的,自認為有錢就“牛逼,”結果幾百萬元買一幅畫幾萬元也賣不出去,從“牛逼”變成了“傻逼。”一句話,不識寶的人害人又害己。特別是那些有創新意識、風格獨特的畫,含金量高,就像掛在樹尖上的幾個大蘋果,不能隨便出手賣,讓那些“傻逼”看得到卻吃不到。
《佛門仙境梵凈山》366x244
收藏是收藏文化,收藏知識,拼的是眼力。往往沒有眼力的收藏家喜歡跟風,別人買誰的畫就跟著買誰的畫,大多在買畫時看名頭、地位、看雅昌網上的拍賣記錄,就像家庭主婦逛超市那樣簡單、方便。盡管他們買的都是一流畫家的作品,結果不是買的太貴就是買到假畫,苦不堪言。有眼力的藏家都總是到那些不入流的畫家群尋找潛力股。如當年的徐渭、齊白石、黃賓虹、陳子莊、黃秋園等有風格的畫家的作品,由于他們當時還沒出名,畫的成本自然也就低,后來漲幅也大。黃賓虹當年到死也沒賣出去的那一箱子畫,如果當年誰有眼光買了,今天還不賺大錢?有人說:被書畫砸死的收藏家遍地都是。我認為:收藏家買畫不看作品質量,不看畫家風格,只看是不是美協會員,更看重畫家的官位和畫家的拍賣記錄,死得早是意料之中的事,他們不光自己輸了錢,還助推了中國畫壇的不正之風。
【免責聲明】:凡注明 “中國美術大觀網” 字樣的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國美術大觀網”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國美術大觀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美術大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作品內容的實質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或者其他問題,請投訴至郵箱zgmsdg@126.com。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69903.cn/people/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