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源遠流長,文字的發展伴隨著社會文明進步的步伐,也因此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文明瑰寶。漢字從字形變化,從書寫方式到表現手段形成了華夏民族獨有的藝術形式。甲骨文的峻峭方硬,篆籀的樸茂恢宏,漢隸的古雅逸秀,楷書的方正規范,草書的滿紙云煙。書法不僅是漢字的書寫更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書法人的心電圖。商周的篆籀是不同地域不同族屬的書寫,其有甲骨文的遺風又有篆書的規制,加載體與時間的作用,愈顯古拙豐茂,老棘沉雄。因地域不同書風亦不相同,研習這些文字,知文字之源變,習書寫之氣度,故有金石氣之說。明末清初書家傅山有:"不懂篆籀而言書皆寐也”。臨池學書,不敢懈怠,乞請諸方家賜教。
【作者簡歷】
李優良,號墨石齋主人,漢族、河南洛陽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曾任人民日報社《人民周刊》《人民藝術》主編、人民藝術創作院院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質檢專家、北京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民族藝術館副館長,現為中國書法家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武裝警察部隊指揮學院,海南經貿職業學院,安陽師范學院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國書法之鄉新安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北京河南經濟文化促進會副會長。
【免責聲明】:凡注明 “中國美術大觀網” 字樣的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國美術大觀網”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國美術大觀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美術大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作品內容的實質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或者其他問題,請投訴至郵箱zgmsdg@126.com。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69903.cn/points/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