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首義誕新軍,喜慶工農始有兵”。1927年8月1日,南昌城頭的一聲槍響,標志著我們黨獨立領導戰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由此,“八一”這個日子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成為人民軍隊的建軍節。
人民軍隊的建立開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也給美術創作提供了不竭的素材。回望歷史滔滔長河,從漫畫、木刻、宣傳畫、年畫、剪紙到中國畫、油畫、雕塑、舞臺美術,直至裝置、實驗藝術等表現形式,軍事題材美術創作多彩多姿,與中國共產黨光輝歷程相疊相印,與軍隊的事業發展壯大同頻共振。伴隨人民軍隊的建設與發展,美術工作者以真摯的情感熱情謳歌人民軍隊發展的光輝歷程,用生動的藝術語言反映人民軍隊的精神圖譜。值此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7周年之際,我們特別策劃“獻禮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7周年藝術線上展”這一主題活動,旨在通過藝術家的畫筆,高昂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發揮文藝創作的凝聚與引領作用,以滿腔熱忱書寫忠誠壯麗的新時代偉大畫卷。
新時代的廣大文藝工作者承擔著重大而光榮的使命責任。我們要大力發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從八一精神中汲取接續奮斗的力量,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用心用情用功書寫新時代史詩。
李劍明,男,1955年生,2015年州文化局退休。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學會理事、云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云南省文聯美術書法研究會研究員、云南省文博學會會員、楚雄州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楚雄州書畫院院長、滇中書畫館館長。
書法作品入選全國第四屆刻字展;
全國第二屆流行書風展;
獲中國國學杰出貢獻獎;
國學貢獻藝家;
92中華書法希望杯銀獎;
全國少數民族文字比賽三等獎;
云南省綜合治理書畫一等獎;
云南省三農杯書畫一等獎;
中日第十屆十一屆自詠詩書法展;
笫三回日韓書法交流展;
2012年獲中書協“書法進萬家”先進個人。
書韻人生——李劍明老師的書法藝術
書法,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而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在中國書法的歷史長河中,眾多書法家以其卓越的技藝和獨特的風格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而在當代書壇,李劍明老師便是其中一位備受矚目、德藝雙馨的書法藝術家。
李劍明老師曾任云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楚雄州書法家協會主席、楚雄州書畫院院長等職務,現已退休。在他的藝術生涯中,他不僅在書法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還致力于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為培養后輩做出了重要貢獻。
觀李劍明老師的書法作品,如同步入一個充滿韻味的藝術殿堂。他的書風獨特,深入古人,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元素,既有古人的精致雅致,又有今人的開拓創新。他的作品用筆剛強,線條流暢,氣勢磅礴的同時而不失書卷氣韻,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令觀著回味無窮。
在書法藝術的探索道路上,李劍明老師始終秉持著對傳統的敬畏和對創新的追求。他深入研究古代碑刻、法帖,汲取前人的精華,同時又不斷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藝術語言。這種對傳統與創新的雙重關注,使得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然而,李劍明老師的藝術成就不僅僅體現在他的書法作品上,更體現在他的人格魅力和對后輩的關懷與支持上。他為人正直豪邁,待人真誠,對藝術的熱愛和對后輩的關心,使他成為眾多年輕書法家的良師益友。他不僅在藝術上給予指導,還在生活上關心和照顧他們,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和發展機會。
在李劍明老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藝術家的執著與追求,看到了一位教育家的責任與擔當。他的書法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示,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文化的延續。
正如南朝書論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所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李劍明老師的書法藝術,正是這種“神采”與“形質”兼備的完美體現。他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書壇樹立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期待李劍明老師能夠繼續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書法作品,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同時,我們也相信,在他對藝術契而不舍的精神引領下,將會有更多的年輕書法家汲取營養茁壯成長,共同續寫中國書法藝術的輝煌篇章。
總之,李劍明老師的書法藝術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達,他的作品不僅展現了他個人的藝術風格,更傳承了中國書法的精髓。他的藝術成就和人格魅力將繼續影響和激勵著更多的人。
陳章林
楚雄州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
鹿城書院書法培訓中心負責人
《朱熹詩》 43cmx73cm
《古人談藝》 48cmx180cm
《王維詩》 240cmx52cm
《花有條幅》 43cmx73cm
《曹曉宏楚雄技師學院歌》 180x50cm
《曹曉宏詠楚雄》 50x180cm
《何紹基譽賓戲冊節錄》 134x60cm
《毛澤東·水調歌頭》50x180cm
《小山·修竹》 180x34cm
《一琴·半硯》 138x34cm
《道妙》 50x50cm
《李白詩》50x50cm
《僧詩一首》 70x44cm
《行穩致遠》 34x69cm
【免責聲明】:凡注明 “中國美術大觀網” 字樣的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國美術大觀網”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國美術大觀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美術大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作品內容的實質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或者其他問題,請投訴至郵箱zgmsdg@126.com。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69903.cn/exhibit/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