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中國工藝美術館主辦的“錦繡中國——刺繡公共教育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六層正式開展。本次展覽以中國豐厚的刺繡文化為媒,深度挖掘和展示中華文明五千年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極具互動性和體驗感,在開展當天受到了廣泛關注。
“錦繡中國——刺繡公共教育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開展
在“大國家園繡區爭艷”展區,一套“紅樓夢十二釵復原服飾” 引來不少游客打卡。其優美的服裝紋飾、精致的刺繡技藝仿佛讓紅樓之美從書中走向展臺。據滿繡旗袍第五代非遺傳承人舒心介紹,這批服飾涉及到的面料,都按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原著中描述的復原設計,這才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紅樓夢十二釵復原服飾
比如王熙鳳的旗袍,一見到就能讓人聯想到《紅樓夢》(原著第三回中39頁至40頁)的“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 紅洋緞窄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
前來參觀紅樓夢復原服飾的游客絡繹不絕
舒心是滿繡非遺&旗袍第五代傳承人,其曾外祖母哈爾哈覺羅氏曾為歷史上清朝末代皇后婉容繡制過嫁衣,其母親母親巴彥殊蘭與北京服裝學院共同創辦了“北服非遺文化產業研究中心”,2020—2024 年任中國魯迅美術學院傳媒動畫學 院客座教授;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二級專委會“中國民協滿繡文化研究與傳承地基”的主任;任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旗袍藝術專委會會長;巴彥殊蘭曾為評劇《孝莊長歌》 中孝莊皇后設計過龍袍,代表作《盛京賦》是中國與法國文化交流的代表性藝術作品,曾被央級媒體報道“圓乾隆和伏爾泰的未竟之夢”,是連接世界非遺文化交流的橋梁。
游客們在展區互動
舒心從小耳濡目染的學習滿繡非遺技藝、旗袍制作非遺技藝,承擔著傳承的使命與責任。2020年6月,舒心主導設計的“滿繡中藥荷包”被中國民俗學會采集成為案例——登上聯合國教科組織的官網——“新冠與非遺”。舒心將家傳204式《官補》刺繡口訣轉化為當代藝術品——數字藏品《官補》。
滿繡的鼻祖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原始社會,當時滿族先民以漁獵生活為主,為了避免誤傷同伴,會把一些猛獸比如蛇、老虎的圖案,繡到帽子上。1635年,皇太極廢 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滿族人敬崇的鷹神、江河湖海神、日月星辰神、山嶺動植物神、部落英雄神等,并與觀音菩薩、關帝、蒙古神一起,被皇家與八旗尊崇和祭祀,并繡制在服飾用品上,滿繡成為皇家文化、地位等級的標志。
作為一名零零后傳承人,舒心關注的不僅是這種非遺技藝的傳承,還有文化的發展和創新。舒心對文化的喜愛 是多元的,在關注傳統文化的同時,對流行文化也有著濃 厚興趣,她不只喜歡《紅樓夢》,也喜歡王潮歌導演的作品《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她還喜歡短視頻平臺上的“四大名著男女主門當戶對”,嗑過孫悟空和林黛玉的 CP。
2019—2023年,舒心在大學期間帶領設計團隊復原設計并制作《紅樓夢》系列服飾;并在今年國慶期間登上展臺,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中國工藝美術館”首展。
談及此次《紅樓夢》服飾創作,舒心覺得這是一種讓年輕人感受文化魅力的一種方式。今年,網絡上年輕人熱衷的《紅樓夢》仿妝視頻爆火,成為很多年輕人致敬文化經典 的一種方式,而這次自己和團隊把十二釵的服飾復原,并 且搬上展臺,則是讓紅樓之美更加具象化,讓大眾更加直 觀的感受到《紅樓夢》的經典文化魅力。
“我希望用生活化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用現代工藝和科技手段讓傳統文化發光,經典是能夠穿越時間的,比如前不久 黑神話悟空帶動了西游記的關注,很多的經典文化需要更 創新的演繹方式”,舒心說。
舒心表示,自己這次作為主創人員,用現代工藝對《紅樓夢》系列服飾進行了還原,本身也是一種收獲,通過中國工藝美術館的展臺,讓更多的年輕人感受到了具象的經典 文化,這正是自己喜歡做、想要做的事情。
2024年,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對“博物館里讀中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項目進行了集中推介。其中,由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發起的“博物館里讀中國——錦繡中國”刺繡公共教育展位列其中。
【免責聲明】:凡注明 “中國美術大觀網” 字樣的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國美術大觀網”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國美術大觀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美術大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作品內容的實質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或者其他問題,請投訴至郵箱zgmsdg@126.com。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69903.cn/culture/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