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國文藝是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夢想中,獲得不竭的精神動力、思想支撐和藝術資源。展現新時代的壯闊氣象,描繪新時代的壯美畫卷,書寫新時代的恢宏史詩,是當代中國文藝的神圣使命。
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化與藝術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著人類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這不僅是對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對藝術使命的召喚。藝術,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應回歸人民,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踏堅實的大地。”這要求我們,在創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從人民的喜怒哀樂中汲取靈感,用藝術的語言講述人民的故事,展現人民的風采。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藝術的源泉。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只有扎根腳下這片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為人民而藝術”,意味著藝術創作要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不僅是對藝術家的期許,也是對藝術作品的評判標準。藝術作品應當是人民情感的共鳴器,是人民生活的寫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糧。只有這樣,藝術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讓藝術的種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發芽,用藝術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靈,讓“為人民而藝術”成為我們共同的追求和行動指南,共同書寫屬于新時代的華彩篇章。
創榮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文藝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社會主義文藝在新時代的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杭法基 1945年生,當涂人,現為獨立藝術家,居北京,系國內抽象實驗水墨最早的開拓者之一。
80年代初開始,創作有近10個抽象水墨系列,作品曾廣為發表,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展。80年代多篇專業文章在《美術》、臺灣《雄獅》、《江蘇畫刊》等處發表。
近十幾年來跨入當代藝術多種形式的探索,《消解》展2015年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殤土》展2023年在北京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舉辦。有作品多次應邀參加學術性聯展,出版多本個人畫集。
20世紀80年代起,杭法基陸續創作了“魔方”“書象”“抽象水墨文人畫”“消解”等近10個系列的作品,創作形式涵蓋繪畫、裝置。雖然以水墨聞名,但杭法基早已脫離水墨這個單一媒介。如果說“魔方”是對結構的探索,“書象”則是回到中國式書寫本身,挖掘藝術家個體的直覺。
在創作《殤土》作品
2015年今日美術館個展“一個人·杭法基水墨消解展”是重要轉折點,以“消解”系列構成一個展覽,也是他首次以觀念為切入口創作,水墨也不再是作品中的主要媒材,“萬物皆可用”大大擴充了媒材的范圍。這種跨越對于藝術家來說是艱難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更為重要的是打破既定的思維模式,重新建構語言邏輯。更為難得的是,這種變法發生在70歲之后,擺脫創作束縛和思想包袱的杭法基,可以自由實驗。
《殤土》系列 —— 生生不息 600x450cm
殤土、墨汁、丙烯、乳膠 2023年
前幾十年杭法基安于馬鞍山生活,他的心始終沉迷于國內外藝術前沿的思考,由此造成被主流遺漏與忽視。回到北京之時,赫然已經成為當代藝術界的遺珠。在那個沒有人理解他抽象水墨的小城生活,唯有創作上的“不安分”是他平淡生活中的樂趣。現在看到他重要的抽象實驗水墨代表作,都是在馬鞍山創作完成的,來北京后已完全進入“消解”這一當代藝術創作狀態。“消解”系列源于對之前創作手法的厭倦,“殤土”則是一次偶然引發的心靈觸動。2023年10月22日至11月21日,“殤土:杭法基作品展”在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展出,這是公眾第一次真正看到杭法基醞釀數年的“殤土”。
《殤土》系列 —— 沃土滄桑 200x300cm
殤土、墨汁、丙烯、乳膠 2023年
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執行館長吳鴻用“死土活用”來形容“殤土”系列的創作:“藝術家杭法基先生選擇了中外歷史上人類重大社會性災難的發生地,并收集這些災難發生地點中的泥土,以此為材料,形成了今天名為‘殤土’的展覽,其出發點就是為了深究那些隱藏在泥土深處的人性之惡和制度之惡。”2016年偶然看到兩本關于戰爭的書,杭法基深受觸動。人類擅長遺忘,所以需要歷史。這是他第一次有了將泥土作為材料的念頭。
《殤土》系列 —— 血色彼岸花 200x150cm
殤土、墨汁、丙烯、乳膠 2023年
2017年起,在出國游的旅行團中多了一位奇怪的老人,別人看風景,他卻在一邊挖土。從公元前的長平之戰到近代的南京大屠殺,從羅馬斗獸場到奧斯維辛集中營,都留下了杭法基取土的足跡。有時朋友也會快遞土到他的工作室,最終幾十斤土在工作室砌成一個個麻袋拼起來的“土堆”。杭法基的藝術實踐中,有對當下社會現實的反思、警醒和思辨,這種創作邏輯是藝術家心靈的導向。從歷史重大戰爭現場中尋找人類苦難,脫離“消解”的個人敘事,進入以“殤土”為主題的共同回響。
《殤土》系列 ——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女囚 73x54cm
殤土、墨汁、丙烯、乳膠 2023年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英國哲學家羅素的這句話給杭法基留下深刻印象,這也是他此生的追求——人類要對自己的苦難歷程不斷地回顧,發揮善意和愛。
“殤土”系列創作充滿一種悲情意味,具象、抽象、意象等多種手法交替運用,杭法基不斷推翻、尋找和創造新的創作手法和直覺,過程顯得有些執拗,卻又十分動人。從20世紀60年代早期開始學畫,至今杭法基已經從藝近60年。歲月的經驗存留在作品中,形成藝術家個人藝術史敘事。早期油畫與水墨實踐的痕跡清晰地呈現在作品中,造型和結構的西方化,畫面內在的東方哲學。殤土上偶爾出現的麻線和蕾絲,就像無數柔軟的靈魂共同在這方土地上尋找棲居之所。藏而不露、含而不露與飛揚的畫面共同作用,時而涓涓細流,時而驚濤駭浪。
《殤土》系列 —— 母愛 73x54cm
殤土、墨汁、丙烯、乳膠 2023年
這種力量也體現在杭法基的創作狀態中,由此也理解了他可以在70多歲時獨立創作高達3.66米的《人物頭像系列》,也可以在年近80歲之時,打破原有的自己。不到一個月時間完成2米×1.5米的九聯畫《生生不息》,展廳60多幅作品都是2023年創作完成。
《殤土》系列—— 夜色朦朧 200x150cm
殤土、墨汁、丙烯、乳膠 2023年
立于這些殤土繪成的巨幅畫作之前,黑色的筆觸浸染著藝術家蓬勃的情感,時間仿佛閃回到那些歷史性時刻,面前不再是藝術作品,而是生命鑄成的墳墓。展廳外的喧嘩被消解了,世界變得安靜、肅穆,藝術凝固了苦難與悲情。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杭法基能夠在微小的事物中看到光亮,這是藝術家的感知力和洞察力。他的創作動力和熱情,與修行者的超然、謙卑和克制交融,讓兩種能量在一個個體上共生。“殤土”是杭法基和世界的一次共創,對人類命運的關懷,讓他走進了一個更遼闊的精神世界,他與自己共同回到了繪畫本身。
《殤土》系列——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墻壁 200x150cm
殤土、墨汁、丙烯、乳膠 2023年
“我要做一枚釘子。”杭法基工作室的一把椅子靠背上釘了個釘子,對談當日,釘子和他一起出現,畫面有點超現實。杭法基更像一枚柔軟的釘子,將鋒利的一面朝向自己,不斷將自己打碎、重建。
《殤土》哀樂奏起 200x150cm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杭法基能夠在微小的事物中看到光亮,這是藝術家的感知力和洞察力。他的創作動力和熱情,與修行者的超然、謙卑和克制交融,讓兩種能量在一個個體上共生。“殤土”是杭法基和世界的一次共創,對人類命運的關懷,讓他走進了一個更遼闊的精神世界,他與自己共同回到了繪畫本身。
《殤土》系列 —— 南京大屠殺的萬人坑 54x76cm
殤土、墨汁、丙烯、乳膠 2023年
杭法基經常說“順其自然”,他也是用這種理念讓創作生長。“在藝術上,腳下能走的就是路。”對談中的這句話,尤其讓人印象深刻。
【免責聲明】:凡注明 “中國美術大觀網” 字樣的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國美術大觀網”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國美術大觀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美術大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作品內容的實質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或者其他問題,請投訴至郵箱zgmsdg@126.com。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69903.cn/opinion/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