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兩個都是屬于那種有了明確目標就要往前走的人”,這是楊松耀在評價自己以及同為設計師的合伙人蘇素時,未經任何猶豫就脫口而出的話。除此之外,楊松耀還坦率的承認自己的性格很反叛,在視覺設計層面不愿做跟別人一樣的東西,因此他很早就明確自己是注定會創業的人。
楊松耀與蘇素合作近十五年,從共同供職于“靳與劉”設計公司,到聯手創辦1983ASIA,再到成立亞洲美學研究所和混沌亞宙品牌,他們憑借多元化的藝術視野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解讀,不斷將對于亞洲文化的研究落地到實際的產品中。
他們的作品,從構思、創作、落地、銷售到廣泛傳播,整個過程,他們都在始終探尋將文化注入商品的力量,他們希望讓消費者在商品中潛移默化得到文化的浸染和滋潤,看到更久的歷史,也看到更遠的未來。
設計師蘇素(左)和楊松耀(右)
打破陳規,推移疆界,獨樹亞洲美學
前段時間網絡上有句觀點頗具嚼勁,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無外乎是個求同存異的過程,“求同是本能,存異卻是修行”,我們需要努力多一些修行,而不只是活在本能里。
雖然同為1983年生人,但楊松耀與蘇素身上的不同點卻一點也不少。阿耀是馬來西亞華人,蘇素是天津女孩,他們國籍不同、成長背景不同、文化環境也不同,但有趣的是,這些不同反而塑造了他們身上最大的相同,就是對差異化的探索和堅持。
他們認為設計師要遵循自己的個性,從個人的偏好,尤其是個人成長歷程去挖掘自身對待世界的獨特理解。而同為亞洲人,他們發現亞洲美學的特征,不論是一個符號,還是一個文化現象,在很多方面都有著不可剝離的連接,就像他們這對跨國搭檔一樣,在審美追求上總能產生高度的契合。
存異從本質上,是為了更大的求同。因此,蘇素和楊松耀決定將設計關注的焦點集中于亞洲美學的研究上,利用視覺設計的能量,喚醒用戶的深層審美共識,在商品中凝結更多擁有相同文化根基的人。
混沌亞宙作品:馬來風箏-月亮女神
混沌亞宙作品:中國風箏-京燕子
但這樣的想法在創業初始階段,卻遭遇了一段時間的挫敗。當時設計的主流方向,是受日本影響明顯的簡約風格,很多品牌方包括設計圈的人會用固有的一些眼光去看待楊松耀和蘇素的設計,市場對于他們作品的認可度和包容度都不是很高,松耀回憶說,那個狀態持續了足足三年之久。
直到他們有次去高雄參展,以陳育民老師為核心的策展團隊非??隙ㄋ麄冊趤喼尬幕芯糠矫嫠〉玫某煽?,評價說他們能將亞洲美學真正落地,用到商業設計里去,給“在地文化”和商業價值的融合共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啟發和實踐案例。
這番鼓勵讓松耀和蘇素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此后他們繼續沿著從文化層面走向商業環境的設計路線,梳理出更具亞洲人個性的精準脈絡,用飽滿迷人的色彩與造型,拓寬出亞洲文化美學的想象疆界,創作出一個個佳作,在商業和理想中達成平衡。他們的作品多次斬獲國際獎項,并在世界各地多次受邀展出,同時受邀在高校擔任亞洲美學設計導師。
文化注入商品,才能走向遠方
“我們一直在探討,有文化注入的設計應該呈現出怎么樣的一種狀態和樣貌?!庇辛藢喼廾缹W的深入研究,蘇素和楊松耀還在竭力尋找輸出文化的方式。
自從成立了亞洲美學研究所,他們一直以課程方式輸出自己的理念。澳門理工大學、廣州美術學院、深圳大學等都有他們為學生專門開設的選修課。此外,他們還先后去過吉隆坡等亞洲各地做演講,但蘇素認為,這樣的文化傳播方式偏說教,而且有一定門檻,受眾范圍太小。
“文化的傳承回到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我們用什么做載體?!碧K素將商品喻為一艘船,她認為把文化注入到商品中去,其實就是在無形中傳播了文化,讓文化搭乘商品,才能駛向更多人。
在蘇素與松耀的混沌亞宙品牌中,產品包括襯衫、茶具、瓷器、抱枕、甚至飛盤,都是生活中可以反復購買、很接地氣的實用物。蘇素說,“我們不會做那種高高在上的東西,或者是大家都不能碰的東西,那樣的話就成文物而不是商品了”。
而在服務其他品牌時,蘇素與阿耀也始終致力于在商品中注入東方文化DNA獨有的價值。例如百果園品牌形象與吉祥物設計中,他們通過猴子與桃子這對性格鮮明、各有靈性的互動CP形象造型,突出了百果園“敬自然生命,品天地饋贈;以貼心快樂,顯專業體驗”的品牌理論。
百果園品牌形象設計
此外,他們還在設計中融入中國獨有的24節氣概念,在品牌吉祥物靈猴身上,不同的節氣配上24種不同的花朵。靈猴仿佛身披四季外衣,滿心歡喜,盡情舞動,將草木知時令,好花待好果的寓意親切呈現,靈猴慶祝豐收的造型自然而然讓消費者感受到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百果園24節氣設計圖
結語
有位知名設計師曾經將設計作品比喻成一座冰山在海面之上的部分,而海面之下恰恰是文化的深厚根基。東方品牌應該擺脫對西方設計的一味模仿,植根于自身的文化歷史,發掘能夠引發本土民族共情的故事和形象,在商業環境中給予在地文化傳播更通暢更自由的航程。
“作為設計師,更應該用意蘊豐富的設計作品來體現他們對于自身文化的關切?!睏钏梢吞K素希望今后對于多元共生的亞洲文化能做更深入的研究,找尋出個性符號與傳統意識碰撞下,更為深邃肌理的視覺密碼,并通過作品幫助更多的亞洲企業成為具有百年老店影響力和傳承力的品牌。
【免責聲明】:凡注明 “中國美術大觀網” 字樣的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國美術大觀網”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國美術大觀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美術大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作品內容的實質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或者其他問題,請投訴至郵箱zgmsdg@126.com。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69903.cn/interview/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