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國文藝是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夢想中,獲得不竭的精神動力、思想支撐和藝術資源。展現新時代的壯闊氣象,描繪新時代的壯美畫卷,書寫新時代的恢宏史詩,是當代中國文藝的神圣使命。
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化與藝術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著人類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這不僅是對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對藝術使命的召喚。藝術,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應回歸人民,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踏堅實的大地。”這要求我們,在創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從人民的喜怒哀樂中汲取靈感,用藝術的語言講述人民的故事,展現人民的風采。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藝術的源泉。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只有扎根腳下這片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為人民而藝術”,意味著藝術創作要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不僅是對藝術家的期許,也是對藝術作品的評判標準。藝術作品應當是人民情感的共鳴器,是人民生活的寫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糧。只有這樣,藝術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我們應當牢記,讓藝術的種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發芽,用藝術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靈,讓“為人民而藝術”成為我們共同的追求和行動指南,共同書寫屬于新時代的華彩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文藝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社會主義文藝在新時代的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鐘國富,1951年生于隆昌,退休前供職于四川江安縣文化廣電旅游局,后成立竹工藝大師工作室。擅長竹刻、國畫、篆刻,作品入展并獲全國、省展金獎。央視《百科探秘》報道;參加央視直播《你好四川·蜀南有海》;臺灣、香港電視臺《大陸探奇》報道。現為中國非遺江安竹簧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高級民間雕刻藝術家、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四川書法家協會、四川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香格里拉彩墨畫研究院研究員、江安縣書畫協會第四、五屆主席。
鐘國富自幼喜愛美術,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師從著名畫家邱笑秋先生習畫。邱笑秋曾在內江工作30余年,與張大千故居為鄰。長期研究張大千先生藝術,出版有專著《破墨潑彩張大千》、《論中國重彩畫的繼承和發展——兼論彩墨畫與香格里拉》等,其繪畫作品多取材于川南和青藏高原之風土人情,19次進藏,長期深入高原藏區采風,創作了大量反映雪域高原的重彩山水畫。巨幅山水畫《山海千秋》、《源遠流長》等陳列于天安門城樓、中南海等國家場所。自1995年創建四川香格里拉彩墨畫研究院以來,逐步形成了“香格里拉畫派”。鐘國富受聘為畫院研究員,一直以來致力于彩墨畫的繼承與發展。特別是他花甲之齡從單位退休后,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將主要精力用于繪畫之中。
鐘國富主張深入生活、師法自然,繼承傳統、勇于創新;在表現手法上,他追求詩一樣的意境,書畫印的結合。同時,潛心于“破墨潑彩”畫法的深入研究,“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作品更見大氣磅礴、富麗堂皇。在他的客廳和工作室,墻上懸掛著幾幅彩墨山水畫,畫的是蜀南竹海風景名勝區春、夏、秋、冬,選自景區中的七彩飛瀑、天寶寨、青龍湖、天皇寺,這些景點在他的筆下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春潮涌動、千峰染翠;夏嵐疊彩、秀壑幽深;秋波蕩漾、煙霞浩渺;冬妝玉竹、撲朔迷離。觀之著實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另外一幅《金色年華》,畫的是盛放的油菜花,畫面飽滿卻意境高遠,通過濃淡相宜、疏密有致的筆觸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春天,有一種勃發的繁盛。
竹雕、書畫、治印,是鐘國富最中意的幾大賞心樂事,為之心生漣漪,又為之伏案勤勉。每當作品徐徐而成,便有與美且好兮之物邂逅之樂。
【免責聲明】:凡注明 “中國美術大觀網” 字樣的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國美術大觀網”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國美術大觀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美術大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作品內容的實質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或者其他問題,請投訴至郵箱zgmsdg@126.com。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69903.cn/interview/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