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馬俊營: 中國漆藝術在中西方雙向奔赴中蝶變升華
No.1 Chinese lacquer art is sublimated in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二、當代語境下漆藝傳承與創(chuàng)作的思考
No.2 Reflection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creationof Lacquer Art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三、不懈追求 未來可期
No.3 Unremitting pursuit of the future
四、馬俊營參展經(jīng)歷
No.4 Solo & Group Exhibitions
▼
馬俊營,
河南南陽人,美術學博士。碩士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xiàn)工作于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漆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美術教育委員會漆畫藝術委員會委員、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院長助理,曾獲得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等項目資助。
——————————俊采星馳繪中華——————————
馬俊營訪談錄
Interview with Ma Junying
(一) 中國漆藝術在中西方雙向奔赴中蝶變升華
———————————————————————————
Chinese lacquer art is sublimated in bothChina and the West.
創(chuàng)榮時代:新時代的青年,適逢建功立業(yè)的大好時節(jié)。面對突飛猛進的社會建設,青年藝術家大有可為。作為其中的一員,您是如何理解并描繪新時代的中國形象?
馬俊營:我出生于1980年,正趕上改革開放,可以說我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開放的胸懷,開放的視野,開放的交流,開放的互動,“開放”注定是融入我們這一代人靈魂的東西。所以,開放必然也是新時代中國最吸引我的要素,而開放的最終目標是向外界發(fā)出中國的聲音,表達新時代的中國內(nèi)涵。
馬俊營《建構2020-1》
160×120cm 2020 漆畫
創(chuàng)榮時代:在新時代的語境中,你本人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著眼點在哪里?
馬俊營:在新時代,作為當代藝術家我們思考的核心是要如何用中國的藝術語言和中國人特有的哲學觀念來表達當代人的所思所想,為人類文化貢獻當代人的智慧。毫無疑問,中國漆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中國漆藝術從大漆材料到大漆技藝都是當代表達的不二之選,近年來,我努力的方向在于進行漆藝術的當代性探索,從語言到觀念,從材料到精神,從表象到內(nèi)核,表現(xiàn)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愿,以大漆為媒介構建具有個體性的心象世界。
馬俊營《建構2020-2 》
漆材料 160×120cm 2020年
創(chuàng)榮時代:在你的作品中,你的所思所想是如何體現(xiàn)的?
馬俊營:以我在譬如青春—第十七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獲得明園獎的作品《建構2020》為例。在我看來生命是一場不斷升華和蝶變的修行,世間的萬事萬物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整體。無論是人是物,自然乃至宇宙,既有其恒定的定律,又有其偶發(fā)的突破。不經(jīng)意間的選擇與苦思冥想的經(jīng)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在這個充滿可能與未知,確定與迷茫,混沌與秩序的世界,我們所能夠做的就是不斷的守護本心。在精神和肉體,思想和靈活的深處以內(nèi)觀自省與反思為方法,不斷突破自身的局限,感悟修行過程中生命的蝶變與升華。
那么《建構2020》系列作品,我是以觀世之人,以中國傳統(tǒng)大漆材料為載體,以當代漆藝術語言實驗為著力點,以中國人特有的自然觀和生命觀為視角,以城市化進程中人造景物和物化景物為對象,進行自我世界的建構。具體而言,首先,畫面一分為二,一是中國人樸素的天地自然觀,又通過壓縮了天空,擴大地面的空間,也就是擴大人的活動場域,暗含著人定勝天的豪情。其次,通過畫面僅存的印痕和似有似無的建筑景物,既是對自然之物和人造之物,在時間長河中的存在狀態(tài)的呈現(xiàn),也是在警醒作者和觀者:人,終究是有局限的。一切風物都將回歸自然和大地。第三,由于任何觀念與思想均須有載體,方能呈現(xiàn),所以在這件作品中,我主要是運用中國傳統(tǒng)的大漆材料,采用堆灰,素髹,貼金等傳統(tǒng)的漆工藝,在被壓縮的三維空間中進行實驗和探索,以期建構出我的心象世界。
馬俊營《建構2020-3》
漆材料 160×120cm 2020年
(二) 當代語境下漆藝傳承與創(chuàng)作的思考
———————————————————————————
Reflection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creation ofLacquer Art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擁有七千余年歷史的中國漆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積淀了豐富的中國文化思想和審美精神。從戰(zhàn)國到秦漢,諸子百家、秦皇漢武都生活在漆藝的鼎盛發(fā)展時期,在漆器陪伴下,古代中國孕育了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思想。而從戰(zhàn)國至明清民國,數(shù)千年所形成的漆藝術文脈是我國藝術文化中的靈魂。在當代語境下,如何實現(xiàn)漆藝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這正是我在漆藝教學與創(chuàng)作中反復思考的問題。當下,中國當代漆藝的發(fā)展有兩種趨勢值得關注:一是中國傳統(tǒng)漆工藝在經(jīng)歷曾經(jīng)的輝煌之后,從業(yè)者逐漸放棄對華麗和精美藝術效果的追求,開始回潮中國傳統(tǒng)文脈中的雄渾、高古、豪放、疏野、荒寒等精神意象。在此基礎上,很多藝術家開始對漆藝語言和形態(tài)進行探索、改進,漆朔、漆畫、漆立體等新的漆藝形態(tài)便是體現(xiàn)。二是中國美術在經(jīng)歷“新中國美術”“85美術”等激進的藝術運動后,進入到后現(xiàn)代或當代藝術語境。在此情況下,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跨界實踐促使各種藝術形態(tài)的互動趨于頻繁,這也對漆藝的發(fā)展有所推動,進而使得中國漆藝創(chuàng)作題材、創(chuàng)作視角、創(chuàng)作理念、創(chuàng)作技法、作品呈現(xiàn)方式等方面都呈現(xiàn)出多元化格局。
馬俊營《建構2020-5》
漆材料 160×120cm 2020年
正如著名策展人陳勤群所言,中國漆藝在上世紀下半葉掀起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歷史進程:一是漆藝從民間轉移至高校成為一門學科,使文化資源得以轉化為一種語言和價值體系,漆藝也成為當代藝術和當代設計的一種形式語言。二是漆藝從圈 子中走了出來,開始注重批判性,這使漆藝從工藝美術上升為一種當代表達方式。縱觀中國當代漆藝的發(fā)展,在敢于進行大膽嘗試的漆藝人群中,高校漆畫創(chuàng)作者群體占據(jù)著很重要的分量。一方面,高校的漆藝教師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教學實踐中掌握了較為成熟的漆藝創(chuàng)作技能,對材料的性能有了較深的理解。在此情況下,他們在挖掘漆藝的潛在價值方面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高校漆藝教師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大潮中既能夠把握藝術的總體發(fā)展趨向,同時又能夠保持相對獨立的藝術個性和思想,進而對當下人的生存和生命意義進行反思。不僅如此,高校漆藝教師的教學和實踐還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的學生,從而對中國當代的漆藝發(fā)展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如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尹呈忠,中國美術學院唐明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程向君,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陳金華、湯志義,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院吳嘉詮等人就是這一群體的代表, 他們的教學與實踐都體現(xiàn)了這一趨勢。某種程度上,我們生活在網(wǎng)絡信息無處不在,知識爆炸式增長,時間被碎片化分割的時代,一切都顯得雜亂無章,同時一切又似乎顯得井然有序。我們每天都在不斷經(jīng)歷選擇和被選擇,建構和被建構,我們需要不斷收集和整理鋪天蓋地向我們涌來的海量信息,從而確保我們自己不會迷失。在我的教學與創(chuàng)作中,我主張每一件作品要有明確的問題指向性,要強化語言的純粹性。此外,我認為作品創(chuàng)作思想可以選取某一個角度或者某一個點展開,既不能賦予一件作品太過沉重而繁雜的內(nèi)容,也不能只停留在描述性或敘述性層面的呈現(xiàn),而是要言之有物。
馬俊營《建構2021-1》
漆材料 160×120cm 2021年
《建構系列》是我到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后的作品,這幅作品既是城市生活與我個人內(nèi)心精神間交流的產(chǎn)物,也是城市景象在我記憶中留下的痕跡,是我對城市現(xiàn)狀的反思。面對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高樓林立的環(huán)境、撲面而來的熱浪、行色匆匆的人群、滾滾往來的車流、層層疊疊的高架路橋,作為個體是渺小的、無奈的,甚至是無助的。因為在這一龐大而又繁華城市的某些角落,我會發(fā)現(xiàn)各種光怪陸離的景象:孤立的爛尾樓與宏偉的商廈并立,高檔跑車從橋洞下打盹的民工身旁快速掠過、陸家嘴金融街電子屏上跳動的信息與鄰近馬路邊,正在制作煎餅果子的阿姨遙相呼應,馬路牙子尚未凝固的表皮與不斷挖開的缺口交相輝映。在寬敞與擁擠、富貴與平實、亮麗與樸素的各種矛盾中,作為個體的我時而迷失,時而清醒。作為生活在這里的人生過客,我目睹著這一切,感受著這一切。的確,人們大多關注都市里的富麗堂皇、光彩奪人的景象,對小弄堂里的喧鬧和噪雜往往視而不見。而這兩者其實是相互依存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時間的輪回,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何將這些感受準確表達出來,我做過諸多嘗試,卻總無法完美地呈現(xiàn)我所看到的一切。最終,我先用解構主義的方法對現(xiàn)實景物和環(huán)境進行拆解、分化、打破、轉移,再按照結構主義的方法重新建構、組合各種要素,以營造出一個新的,能夠準確表達出自我感受的畫面。例如在畫面中,會出現(xiàn)方形的格子、若隱若現(xiàn)的遠山、斑斑點點的亮點、金光閃爍的體塊。此外,在畫面氛圍營造上,我傾向于將大面積的金銀色 與小面積的黑灰色組合在一起,以此擴充我表達的范圍。如在《都市建構—印象》《建構—都市記憶》《建構—都市新象》《建構—圍城》《建構系列—爭鋒》《都市建構系列—天問》等作品中我都在不斷地進行著這方面的嘗試和探索。
馬俊營《建構2021-2 》
120×160cm 漆材料 2021年
我之所以能夠堅持不懈地創(chuàng)作這一系列作品, 是因為我覺得在當代多元化語境下,個體在解讀作品時不能僅僅局限于對作品做解碼式分析,不能僅僅停留在弄懂作品的意義、作者的目的和意圖上,還需要品讀畫面各部分之間所蘊含的各種或 顯性或隱性的象征關系。為此,個體應該采取共時性分析方法對一幅西作定性研究,從而使我們的視知覺從長久以來的思想慣性當中擺脫出來,享受欣賞藝術作品的愉悅。實際上,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我們的視覺感受也能夠在不經(jīng)意間叩問我們的心靈,促使我們反思現(xiàn)狀。漆藝不單是一種材料和造型方式,也是一種文化象征。我喜歡在作品中營造出黑、紅、金、銀等漆材料本身的色澤感和漆的自然龜裂紋理結構,以此呈現(xiàn)漆藝獨特的風格,并傳達出漆文化本身的含蓄、沉穩(wěn)和樸實感。通過頻繁使用漆藝中的麻胎裱布和髹涂工藝,我在反復堆高、反復研磨的制作過程中,凸顯出漆藝順應自然的藝術品質,以此反思我們當下人的生活狀態(tài)。在我看來,所有這一切均與創(chuàng)作者本人的人生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理念有著深刻關聯(lián)。換言之,在創(chuàng)作時,藝術家應該要有所選擇,有感而發(fā),言之有物。
馬俊營《建構2020-4》
漆材料 160×120cm 2020年
中國漆藝文化源遠流長,如何在當代的文化氛圍中堅持傳承與創(chuàng)新,這些應該成為生活在當下的漆藝創(chuàng)作者、漆藝教學者努力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馬俊營《建構2021-3》
120x160cm 漆材料 2021年
(三) 不懈追求 未來可期
———————————————————————————
Unremitting pursuit of the future
尹呈忠(上海美協(xié)漆畫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漆畫藝委會委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在馬俊營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一種持續(xù)不斷且行之有效的行動力。他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去獲得真知,通過不斷的試錯來檢驗其藝術的表達是否有效。在形式生成道路上的孜孜以求正是落實在這具體而微瑣的細節(jié)里面,這種鍥而不舍的努力如果沒有一種精神的支撐和理想的堅守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天道酬勤,正是在形式構成的大量實驗中,在漆材料與其他綜合媒材的反復操作中,他品味著形式的意味,尋找著自己的感覺,琢磨著自己的圖式,漸漸找到了自己的形式語言與技巧方法。這些技巧方法也許有些還不夠精妙,但大都是生動鮮活并且具有發(fā)展的無數(shù)可能性。所以,馬俊營繪畫的未來是更值得期許的。
馬俊營《建構2021-4 》
120x160cm 漆材料 2021年
(四)馬俊營參展經(jīng)歷
———————————————————————————
Solo & Group Exhibitions
馬俊營《漆。語20190504-1》
漆材料 120×90cm 2019年
………………………………2021年………………………………
●“中國表現(xiàn)”青年當代藝術提名展
上海華泰頂層藝術社區(qū)
●驚蟄-2021上海青年藝術家邀請展
上海德荷當代藝術中心
●異向-2021年上海抽象畫會春季展
上海M50抽象藝術空間
●平行與交叉2020-2021當代藝術家提名展
上海梧桐美術館
………………………………2020年………………………………
●漆彩東方-上海市第四屆漆畫展
上海中心展廳
●超當代-中國當代漆藝術邀請展
上海市普陀區(qū)美術館
●小康頌-第三屆江蘇美術獎作品展
江蘇省美術館
●超鏈接——漆·藝對話
江蘇省美術館
●移動-2020上海(長三角)青年藝術家第六回邀請展
上海抱樸美術館
●匠心之約 藝創(chuàng)生活-上海市民文化節(jié)手工藝作品展
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物館
●漆情畫意-小洲第四屆漆畫藝術展
廣州小洲藝術區(qū)
●漆佑中華——線上漆藝作品邀請展
………………………………2019年………………………………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漆畫作品展
廈門美術館
●風起海上-華東師大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
上海油雕院美術館
●風起海上-華東師大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
北京時代美術館
●2019思想的形成狀漆藝展
上海全攝影畫廊
●異動-2019中國當代藝術美國展
美國舊金山卡梅爾Gallery Elite
●上海國際漆藝交流展
上海大學美院美術館
●形影無關-2019學術邀請展
上海同普藝術中心
●2019三省(甘、陜、晉)漆畫邀請展
西北師大美術館
●上海新抽象藝術作品展
上海藝諾藝術空間
●2019粵海絲路漆畫藝術作品展
華南師大美術館
●傳承與多元-2019第五屆全國師范大學教師作品展
南昌美術館
●第三屆全國師范大學美院教師作品展
南昌美術館
………………………………2018年………………………………
●魅力紅谷-首屆全國小幅漆畫展
江西省美術館
●異形2018上海抽象藝術寧波展
寧波美術館
●漆彩東方-第三屆上海市漆畫展
上海市美協(xié)創(chuàng)作中心
●在水一方-上海當代漆畫邀請展
上海崇明美術館
●坐標重置-上海當代藝術
上海電信博物館
●以漆為媒-華東師范大學漆藝術展
上海龍現(xiàn)代藝術館
●“移動上海青年藝術家作品展”
上海展覽中心
●“風流—上海抽象藝術展”
上海油雕院美術館
●融合-2017上海小幅油畫展
上海市美協(xié)創(chuàng)作中心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首屆教師作品展
寶龍藝術中心
………………………………2017年………………………………
●第九屆上海美術大展
中華藝術宮
●中國首屆寧波北侖青年漆畫展
寧波美術館
●全國高等院校青年教師漆畫提名展
西北民族大學美術館
●第二屆全國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油畫名師作品展
寧波美術館
●移動移動上海青年藝術家作品展
上海青年藝博會
………………………………2016年………………………………
●破冰時代-中國漆畫邀請展
北京水立方
●漆彩東方—上海市第二屆漆畫展
上海市美協(xié)創(chuàng)作中心
●第八屆上海美術大展
中華藝術宮
●“百年輝煌”上海美術作品展
中華藝術宮
………………………………2013年………………………………
●第三屆全國漆畫展
江蘇美術館
●廈門漆畫展
廈門美術館
●第七屆上海美術大展
中華藝術宮
………………………………2012年………………………………
●“漆彩東方”上海首屆漆畫作品展
上海美協(xié)創(chuàng)作中心
●上海小幅油畫作品展
上海美協(xié)創(chuàng)作中心
………………………………2010年………………………………
●上海世博會—中國美術作品展
無錫博物館
●光華百年—世界華人慶世博美術作品展
上海美術館
………………………………2009年………………………………
●上海第六屆美術大展
上海美術館
●華東師大60周年校慶美術大展
劉海粟美術館
●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漆畫展
廈門美術館
●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選送展暨上海美術大展
上海美術館
………………………………2008年………………………………
●2008造型藝術新人展
中國美術館
●迎奧運上海美術作品展
上海美術館
………………………………2007年………………………………
●廈門2007中國漆畫展暨國際漆畫邀請展
廈門美術館
馬俊營作品欣賞
馬俊營《絲路新生2018-6》
漆材料 120×90cm 2018年
馬俊營《絲路新生2019-1》
大漆材料 150×160cm 2019
馬俊營《絲路新生2019-2》
大漆材料 150×160cm 2019
馬俊營《絲路新生2019-3》
大漆材料 150×160cm 2019
馬俊營《絲路新生2019-4》
大漆材料 150×160cm 2019
◆繼承中華文化審美基因
◆堅守中國美術文化陣地
【免責聲明】:凡注明 “中國美術大觀網(wǎng)” 字樣的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國美術大觀網(wǎng)” 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國美術大觀網(wǎng)”;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美術大觀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作品內(nèi)容的實質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轉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或者其他問題,請投訴至郵箱zgmsdg@126.com。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69903.cn/opinion/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