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新年,宛如一首清新的序曲,奏響著希望與新生的旋律。在這個萬象更新的時刻,我們迎來了這場意義非凡的新年特展。藝術,是時代的脈搏,是社會的鏡像。在當代,藝術的形式日益多元,表現手法層出不窮,但其核心始終未變:藝術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是思想的碰撞,是人類智慧的升華。
“藝術是時代的聲音,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彼囆g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精神與文化的力量。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像是一扇窗,打開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新視角,也邀請我們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思想空間。
新的一年,新的藝術探索。藝術創作是永無止境的追求,也是不斷自我超越的過程。正如蛇的蛻變一般,藝術家們在不斷的思考與實踐中脫胎換骨,涌現出新的創意與靈感。我們相信,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家個人情感與思想的結晶,也將在觀眾心中激起新的波瀾,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美好、對智慧、對未來的渴望。
讓我們在2025乙巳蛇年這個充滿變化與可能的時刻,帶著對藝術的熱愛與敬仰,走進這場豐富的藝術旅程。愿本次展覽成為我們心靈的滋養,思想的啟迪,以及未來創作與探索的源泉。
藝術之路,不僅僅是技巧的磨礪,更是精神的追求與時代的呼喚。在這條道路上,每一筆、每一色、每一形,都是藝術家心靈的投射,都是對人類美好生活的深情禮贊。無論是對自然的描摹,還是對人性的探索,藝術在本質上永遠追求的是對真理的啟示和對生命的尊重。當我們站在“大美之春”的起點,眺望著那座“文藝高峰”,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過去的輝煌,更是未來的光明。每一位走在藝術之路上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點亮“中國精神之光”,讓這份光輝照亮世界,溫暖未來。
稻田大學文學博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務院第六屆藝術學科組成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阮榮春工作室導師,中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導師,華東師范大學紫江學者,終身教授。先后任職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現任職山東大學講席教授,《中國美術研究》雜志主編。
阮榮春.江蘇溧陽市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博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務院第六屆藝術學科組成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阮榮春工作室導師,中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導師,華東師范大學紫江學者,終身教授。先后任職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現任職山東大學講席教授,《中國美術研究》雜志主編。出版有:《中華民國美術史》《中國佛教美術發展史》《佛教南傳之路》《絲綢之路與石窗藝術》《東方世界的藝術經典一佛陀世界》《沈周研究》《中國美術考古學史綱》《佛教藝術》《中國美術史》《中國繪畫通論》《美術考古一萬年》等二十余部曾兩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兩次榮獲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以及國家圖書獎,江蘇省政府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江蘇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等。
展覽有:
阮榮春中國畫全國巡展(2006年)、
山高水長-中國首屆十大山水畫家作品展(上海美術館,2005年)、
傳統與創造-阮榮春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術館,2009年)、
新院體山水畫四人巡展(上海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2002年),
以及國家畫院阮榮春工作室師生展和林泉問道-阮榮春教授團隊作品展(西安美術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2016)等。
出版畫集有:
《氣韻格法--阮榮春中國畫集》
《仁智之樂-阮榮春的藝術世界》
《胸中丘壑-阮榮春的藝術世界》
《味象暢神-阮榮春的藝術世界》等。
阮榮春的中國畫
兩位著名理論家對畫家阮榮春的評述
序 杭春曉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策展人
一日閑時,忽見阮師留言,囑余撰其畫冊前言,不勝惶恐。先生乃余美術史引路之師,于學界聲隆譽顯,竟命學生為其序,余甚驚而駭汗。且先生弟子三千,皆一時俊杰。余性迂拙,實阮門之不才者,貿然執筆,更是惶恐。然先生情真意切,不敢推諉,故惶惶然而勉力為之。
《春山雨后》68cm×68cm 2021 年
先生乃江蘇溧陽人氏,早年求學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后于日本早稻田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其著《佛教南傳之路》《中華民國美術史》等,皆相關領域扛鼎之作,影響深遠。廿年之前,余負笈于寧,從先生習美術考古。零零總總,宛若眼前。彼時,先生風華正茂,執教南京藝術學院,承俞劍華之學脈,開美術考古,近代美術研究之初徑。一時間,風領江左之美術理論。
《花鳥一對 》 68cm×34cm×2 2017年
先生于學,謹嚴求實,未有一絲松息;然于弟子則平易隨和,不吝關切,以至有寬縱之嫌。究其緣由,實先生之善良謙遜,雖學生亦平等待之之故。余境貧,常分心于稻粱之謀。先生不以為過,仍不時助余?;蜻越搪?,或薦以筆潤,乃至濟幣以渡難關。體察入微之處,至今念及,仍不勝感懷。癸未夏,余別先生北上,未再有耳提面命之機。然時有通訊,關切之語,亦是余音繞梁。后先生離寧至滬,先后于上海大學、華東師大創建美術史專業。海上美術史之博士教育,可謂肇始于先生之功。
《靜靜山村》68cm×64cm 2017 年
此后數載,余居北京,聽聞先生重操早年之所學,以筆墨寫山川之境,成一家之貌,不禁感觸良深。南藝之美術史,自俞劍華先生即已強調史論聯系創作。何以如此?一則,畫史之學,未有筆墨經驗,難免有隔靴搔癢之弊;再則,畫者以筆書胸中之意,未有面外三千卷,亦難免有重技忘道之困。是故。畫史之識、筆墨之道,猶平衡之兩端,互為助益,且相較而行。先生浸潤于南藝學脈廿數載,對此自然深有體會。其治學之余,以筆造境,亦乃畫學修養之外溢。抑或因此,先生之筆墨,異于畫家之慣習,常究之以畫理,所謂動筆輒思,是之謂也。
阮榮春《溪山尋幽》103cm×69cm 2019 年
己丑夏,先生攜所作百余幅,至中國美術館,以傳統與創造為名舉辦個人畫展。余往觀摩,甚為觸動。先生之筆墨,不拘成法,揮酒之間竟成磅礴之氣。滿紙氮氳而雄闊,山川密林,與墨色同韻,酣暢淋漓。如此氣象,迥異于常見之水墨畫家,盡顯先生獨具個人屬性之畫風。有鑒于畫壇之現狀,先生提出三氣、三韻、三力之說,以圖匡正時風,可謂勇氣可嘉之振臂一呼。此后十數年,先生居于滬上,勤于筆耕,亦深入思索傳統之何去何從。所謂傳統者,于先生而言,非舊式筆墨樣式,實乃畫面律動之精神本質。
《銀塘秋光里》 108cm×70cm 2019 年
先生曾自謙為三不畫家------不專業,不寫生、不草稿??此谱再H,實乃先生畫學認知之總結。何謂不專業?即不以繪事為專職,而強調讀萬卷行萬里之胸中丘壑,此亦文人傳統之正朔;何謂不寫生?即畫乃胸臆,非眼之直觀。近世以來,面以寫生為基,雖于造境有所拓展,然常拘于眼之所觀,忘乎心之所想。先生所謂不寫生,當鑒于此,試以矯枉過正之力,醫世之流弊;何謂不草稿?即筆墨自造物象,以筆生筆,基于心之所悟而筆筆相生,畫境天成。先生自題云“只因胸中有丘壑,信手涂抹皆應物”,正所謂也。
《金秋晨韻》 142cm×360cm2018 年
古之畫理,有澄懷味道、以形媚神之說,先生畫理,概而化之,述諸味象暢神,并以之為畫冊名。味象者,意即澄懷味道者也。畫非眼之所及,乃心之所悟。造形造境,皆由心之所味,明性而證道也;暢神者,意即以形媚神者也。形之所塑,源自心悟而落于筆端,筆痕墨色,滿紙暢行之虛實相生,恰為媚神之所在也。此二者,上承古人之理,下啟當世之思,直面寫實刻畫之時風,不啻警世之醒語。
先生年過七十,是為從心所欲之齡。世事紛擾,已無關乎心之味道。因之,味象暢神正其從心之說,而揀選數年之作,編撰成冊以饗來者,亦其從心之為。余閱之,心有所感,勉力錄先生之所思。若有謬誤,實乃弟子學力不迨之故。
短短數語,未敢言之為序,謹以賀先生畫冊之付梓。
《高峽出平湖》 68cm×68cm 2006 年
《姍姍含羞來》 153cm×84cm 2008年
《千峰競秀》 191cm×500cm 2009年
《春山晨曲》 48cm×180cm 2010年
《王冕畫梅》 45cm×180cm 2011 年
《清泉 》 98cm×70cm 2012 年
《寧靜致遠》 34cm×68cm 2008 年
《清香園莊主》 34cm×68cm 2014年
《三月春風》 34cm×68cm 2012 年
《幽谷泉音》 34cm×68cm 2012 年
《閑居圖》 68cm×68cm 2013年
《銀色世界》 68cm×68cm 2015年
《云霧初開》 46cm×206cm 2015年
《金色大地》 52cm×49cm 2015年
《清泉濯影圖》58cm×54cm 2008 年
《山水人家》 68cm×68cm 2019年
《早春圖》 178.5cm×96cm
【免責聲明】:凡注明 “中國美術大觀網” 字樣的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國美術大觀網”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國美術大觀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美術大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作品內容的實質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或者其他問題,請投訴至郵箱zgmsdg@126.com。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69903.cn/opinion/503.html